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

Pixelbread像素麵包/藝術評論/視藝/淺談純藝術 – 一種藝術生態下的存在 (十二年作品以外的自述) - (全3節,其之一)


淺談純藝術 – 一種藝術生態下的存在 (十二年作品以外的自述) - (全3節,其之一)
~~~衷心感謝每一位在這經歷上相遇的朋友。~~~
http://www.pixelbread.hk/artreview/2018-06-15-2033

本文以經歷來說明,其中一種藝術生態下的存活是如何可能,這是一種什麼的存在﹖這種存在是如何開始﹖如何形成﹖如何建立﹖經驗的累積下創造了什麼﹖存在後是如何維持﹖……等等大量的問題,對種種不同的疑問,作出能夠理解下的回應,或者說,這是筆者對藝術上的種種事項,由經驗的累積下,總結出在我這個主體下,某一種藝術生態下的說明和定義。
全文分為四節,第一節是序,第二節是二零零七年至二零零九年的”實習、尋找期”,第三節是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二年的”展覽期”,最後一節是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八年的”藝術、藝評、哲學的共同期”。

(一) - 序

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七日,是搬離香港藝術學院所提供工作室的日子。當時的課程規劃,學院會為所有最後一年(即第三年)的學生提供了工作室空間,以便學生進行創作,亦讓學生體會到工作室對藝術工作者是有其獨特的重要性<筆者對工作室的態度和觀點請參考”淺談純藝術之工作室”(註一)> ,我把學院提供工作室的動機,分析為了解工作室的過程,當時香港藝術學院所提供工作室的位置十分不錯,位於灣仔藝術中心十五樓,以當時的語句來形容,沒有比無敵大海景更貼切,除平日可以看到幻彩詠香江外,過時過節時更可以看到維港煙花匯演,第三年學生的工作室位於兩個不同樓層,都是供學生共同使用的大房,一個是主修油畫,另一個是主修陶藝,主修油畫的空間,每人可使用的空間大約有二十呎至三十呎。而我們就在這個創作空間,如同日常生活般的過了一年,同學們只要一有時間或是剛剛下班,都一定會回到工作室,是休息、是創作、是拍拖或是什麼都好等等,大家總是熱愛回到工作室,學習氣氛十分之好,在這種學習氣氛下,建立了自己對藝術是什麼的基礎概念<筆者得到對藝術是什麼的概念,請參考”淺淺談純藝術之「藝術是什麼」(註二)> 。
在課程第三年的中後期,已經決定了繼續藝術創作的工作之上,於是便和兩個同學在觀塘找了一個約一百尺的工作室,三人一同使用,租用工作室的原因是為了繼續創作,同時亦是為了二零零七年八月的畢業展作出準備,當時除了火炭藝術社區外,另一個在觀塘的成運工業大廈,大廈內有十多二十個藝術工作者,而搬進這個工作室開始,就進入了某一個純藝術的生態環境,同時亦展開了”十二年作品以外的自述”的第一年。

(二) - 2007年至2009年 - 實習、尋找期

二零零七年 - 第一年
剛剛完成了所有的課堂,但未完成畢業展和行畢業禮,這一年可說是積極的一年,熱血的一年,早在二零零六年仍在學的期間,在同學圈發起了”策展計劃”,是指參加的核心同學,都需要嘗試策劃一個展覽共參與者展覽,做一個沒有支援,單打獨鬥的策展人<筆者對策展人的理解請參考”淺談純藝術之策展人”(註三)> ,簡單而言就是一個人全包所有工作,而且目標是在二零零七年八月的畢業展之前完成,這是為了豐富履歷之餘,更重要的是獲得策展的經驗,最後這個”策展計劃”一共有三個展覽成功策劃,分別是由我負責的”撞藝展”,在二月份牛棚的1A空間舉行,另外兩個展覽分別都是在四月份舉行,分別在金鐘的視覺藝術中心舉行的”Momentum” Art Exhibition,和在中環的Culture Club Gallery舉行的”Sentiments” Art Exhibition。
在二月份”撞藝展”的同時,參加了第一次觀塘的工作室開放活動,是剛剛搬入觀塘工作室不久的時間,當時主流的工作室開放地區是火炭,其他的藝術社區亦開始工作室開放活動,如當時柴灣亦出現藝術社區的初型,活動的氣氛算是良好,不景感覺上這是藝術發展上熱血的年代。
七月份,參加了當時由藝術公社舉辦的展覽”出爐2007”,展覽場地在牛棚的藝術公社舉行,是一個供藝術系畢業生的展覽平台(這活動至今仍在進行中),當時參加的學院有香港藝術學院、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,”出爐2007”除了在牛棚的藝術公社展出外,同時亦申廷展出到將軍澳新都城中心三期 L1天幕廣場,在該展覽場地的展出至八月尾。
而到了八月份,就是這段時間最煩忙的日子,第一次三個展覽同時發生,兩個展覽是參與,一個是由自己策劃的聯展,首先是剛剛提到的”出爐2007”,及後兩個活動都是在香港藝術中心中發生,分別是參與了在包玉剛及包兆龍畫廊(下稱包氏畫廊)的畢業展”To be, or...”和自行策劃於白管子(現稱香港藝術學院畫廊)的聯展”自私史”,同期展覽完全是為了有共鳴效果,因為畢業聯展的觀眾必然是多,希望能夠借助畢業展來增加另一個展覽的觀眾,所以”自私.史”的開幕日期和畢業展”To be, or...”是同一天,只是開幕時間上的不同,始終地點都只是同一大樓的五樓和十樓。而在包氏畫廊的畢業展”To be, or...”,印象中是多年在包氏畫廊的藝術文學士畢業展中,空間感最舒適的一年,因為每年畢業的人數不同,做成展覽中不同空間設定的運用性,這一年的畢業總人數,包括了主修油畫和陶藝的學生,為數也只不過是三十人,在一個佔地兩層約五百二十七平方米的空間,放置三十組藝術畢業生的作品並不是困難的事,特別是香港的藝術學生,思想的創作空間可以無限,但現實的創作限制是無可避免,受著環境空間的限制,作品一般都不會十分巨型,所以在這個的地方置了三十組作品,是一個十分舒適的展覽環境。而我在畢業展中展出的作品,是唯一需要黑暗空間的影像作品,最後分到的位置,是位於五樓展場最入的獨立房間(約五百尺)內。第一年可以說這樣地完結。

二零零八年 - 第二年
這一年真正感覺到完成了純藝術的學位課程,進入了一個陌生且現實的純藝術世界,在機緣巧合下,三月份搬離了觀塘工作室,搬到石峽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(下稱JCCAC)工作室,搬離了觀塘的工作室,大約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,年初這三個月都是準備搬遷的工作。在二零一三年五月五日,因到訪朋友工作室關係,再次到訪觀塘工作室的大廈,經過工作室單位的門外,只有一種十分熟悉的感覺,但我竟然忘記了這個地方就是我之前的工作室,時間真的樣人容易忘記。
在搬到JCCAC的同期,即三月至五月份,參與了另一個大型藝術活動的工作-“藝術貨櫃計劃”(Art Container Project),而展覽場地就是當時以至現在都是火熱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,分別是當時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,上面方了三十七個貨櫃,組成”何去”兩個字,只有在高處才能看到,現在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施工中的一個地盤。有幸地在工作委員會中負責錄像統籌,所見所聞都大開眼界,參與的藝術家多達三十八人,多數的藝術家至今都是活躍於藝術圈,“藝術貨櫃計劃”可說是香港最大型的自發性戶外藝術活動之一,而這並不是一次性的活動,在西九的展覽只是第一階段,第二階段在同年在七月十三日展開,是藝術家們所畫的藝術貨櫃正式出發,進行其自身的旅程,當時船公司安排了一眾藝術家和工作人員,到荃灣的貨櫃碼頭共同見證藝術貨櫃首航和參觀貨船,而三位參與藝術貨櫃的藝術家更隨船進行這一次首航,為第二階段的活動展開序幕,整個活動共分三個階段,相關“藝術貨櫃計劃”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部份,第二階段還有很多活動,而第三階段就在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四年所發生,之後再談。
回到於JCCAC工作室的內容,JCCAC是一個新的藝術社區,是個綜合大樓的概念,包括了工作室、畫廊、劇場和商店,不同界別的藝術媒體四散在工作室區的不同樓層之中,感覺有點零亂,應該說沒有了主題,反正是工作室,這並不是我所關心的事項或工作。
這一年的展覽和活動,主要都在JCCAC之內發生,第一個活動就是非官方的工作室開放活動,這是一個自發的工作室開放活動,在新的工作室,新的工作室名稱(yylz),新的環境,新的鄰居,但不少面孔卻是十分熟悉,因為不少朋友都是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或是來自觀塘工作室的朋友,所以整頓好了自己的工作室後,便開始實踐一些工作,第一樣就是工作室開放,這是較容易完成而又不太吃力的工作,當時搬入了JCCAC約兩個月,在五月份的時候,已經快速地聯同幾位朋友,完成了第一次工作室開方活動,是一個以半工作室和半展覽型式的展覽,參與的一共有四個工作室,各自有各自的主題,我們工作室的主題名稱叫”Existing”。
在這一個活動完結後,接著就是JCCAC的官方活動,九月二十六日是JCCAC開幕的日子,同時參加了兩個周邊展覽,展覽在JCCAC的畫廊舉行,分別是“Art@SKMFE Glittering in the Factory”和”Art@SKMFE A Recollection of Time,筆者在當中展出了三件作品,這是一個開幕聯展,沒有太大個人層面上的意義,工作室在九月和十月份亦有開放,想應該是配合開幕而已。
在二零零八年十一月,再次回到白管子(現稱香港藝術學院畫廊),因為策劃了一個回應上一年畢業展的展覽,當時畢業展名叫”To be,or…”,是哈姆雷特的名句,是自我在一個決擇上的問題,而今次的展覽名叫” To be… a year after ”,完全是回應當前的問題,但這個問題其實每一年至今存在於腦海中,一同上路的同學,仍有多少人在這路上呢﹖展覽雖然看似一個接著一個,但背後有很多工作是不為人知,其實在二零零八年一月份已經為開始為這一個展覽進行籌劃。而”藝術本地”這名稱就是在這一個展覽開始出現。
這一年在JCCAC工作室的開始,就正式展開了”...日夜…”系列在JCCAC發展的十年光陰,而我亦體會到JCCAC這一個藝術社區的種種變化過程,本文不會詳細描述這個藝術社區的成長或是改變,這並不是本文的重點,有機會再談。

二零零九年 - 第三年
藝術工作就是這樣的工作,沒有人會要求你做什麼,亦沒有人會迫你做什麼,所有的工作都是出於自律,對剛剛畢業帶有一點點熱血的我來說,在新的工作室和新的藝術空間之下,帶來了不同的衝擊,展開了探索JCCAC的可展出空間或制作作品空間的可能性之旅,當然不是因為有了場地而去做作品,那樣的話就太本末倒置了。
在二零零九年四月份,”…日夜…(14)”這一組作品安裝於JCCAC L0/F的電梯大堂,其實早在二零零八年已經有了這一件作品概念,”…日夜…(14)”是一條鐵制樓梯的側面,類似樓梯的浮雕,在二零零八年的十一月份,開始了在六樓的公共空間進行了作品制成的試驗和可能性(本文不談作品概念),同時在JCCAC的不同空間尋找合適的位置和可行性,最後找到L0/F的電梯大堂和L1畫廊外的牆身是合適的位置,於是在二零零九年二月向JCCAC提交了計畫書,最後作品在二零零九年四月份安裝於L0/F的電梯大堂,這是第一件長期安裝於在公共空間的作品,到了在二零一零年三月,在JCCAC的新聞稿發佈中<註四> ,這作品納入”公共空間藝術品展示計劃–「哂冷」”之內,好像是該計劃的第一件作品,這作品一共展出了兩年四個月,於二零一一年的八月拆除,這是一個有趣而實在的經驗。而同時這一年間,在JCCAC這一坐建築物上探索空間(非已公開可以試用的公共空間),尋找可使用於創作的位置,以至在這些空間上,獲得了不同經驗的可能性,所以這一年使用了很多不同的空間,由走廊、樓梯口到天台等等,都嘗試了不同的創作等等,當然這些都是跟JCCAC的聯絡和安排下完成,只不過當時還有不少計劃是被拒絕。
這年除了上述的作品外,同時參與了幾個不同的展覽,各有不同原因而參加,第一個是二月份由JCCAC撮成的展覽,是香港藝術節的附加節目《在尖沙咀發現石硤尾 - 2009 年香港藝術節加料節目》展覽,展覽位置香港文化中心大堂,印象中空間有所限制,作品的尺寸不能太大。
七月份,是參與了“藝術貨櫃計劃”第二階段的活動《藝術行街》,身份亦由工作人員轉成藝術工作者,展覽最有趣的地方是流動性,展覽場地是一輛五噸半的貨車,作品就放在貨車上,遊走在香港不同的地方展出。這一年有關“藝術貨櫃計劃”的活動沒有停下來,十一月份參與了另一個“藝術貨櫃計劃”的工作,身份回到工作人員,為「游子意‧故人情」的講座進行拍攝,講座亦包括了當時幾位隨船首航的藝術家,對這過程作出分享。
而八月份的”石硤尾藝術家聯展「廠撮」”,當時的我了解這展覽為JCCAC的年展,當然這說法並不準確,而且聯展需因應場地和分配關係,作品的數量和大小都有一定限制,或因應場地而作出修正,這也是現實的一部份。
在二零零九年十一月,本年度的最後一次展覽,也是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撮成的展覽系列之其中,展覽場地在荃灣荃新天地的一個店舖內,而這一節的展覽名叫”Daily Life” ,在商場之內的純藝術展覽感覺好像和觀眾有點距離,這距離不是說作品的可觀性或可閱讀性,而可能是觀眾有關<筆者對此內容的詳情請見另一篇文章的段落(註五)> 。

謝諾麟 / 二零一八年六月十五日
(待續@9月 … 第三節 - 2010年至2012年 - 展覽期)
(待續@12月 …第四節 - 2013年至2018年 - 藝術、藝評、哲學的共同期)

參考網頁
http://www.artcontainer.hk/
http://fineartfindart.blogspot.hk/
http://www.hkac.org.hk/tc/gallery_pao.php
http://www.hkas.edu.hk/en/about-the-gallery
http://www.jccac.org.hk/
http://tseloklun.blogspot.hk/

(註一)
文匯報 2015-01-06 (Tue) A31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工作室 (上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1/06/YC1501060002.htm
文匯報 2015-01-13 (Tue) A28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工作室 (下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1/13/YC1501130003.htm

(註二)
文匯報 2015-05-19 (Tue) A30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「藝術是什麼」(上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5/19/OT1505190002.htm
文匯報 2015-05-26 (Tue) A33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「藝術是什麼」(下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5/26/OT1505260016.htm

(註三)
文匯報 2015-01-27 (Tue) A34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策展人(上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1/27/OT1501270002.htm
文匯報 2015-05-12 (Tue) A32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純藝術之策展人(下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5/12/OT1505120002.htm

(註四) JCCAC-2010年3月5日新聞稿發佈
http://www.jccac.org.hk/?a=group&id=b_4&doc_id=271

(註五) 文匯報 2014-10-14 (Tue) A31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(上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4/10/14/YC1410140003.htm
“觀眾的認知仍在發展期,由於觀眾的認知和水平各有不同,以至觀眾的接受層普遍在於較易接受的某些藝術層面上,如普普藝術等。或者由藝術教育角度來觀看受眾對藝術的認知,以筆者自身的經驗,在香港傳統的教育下對藝術的認知來作切入點。在整個中小學的教育中,筆者未能把藝術這一個文字形象化的同時,腦海只有十分之抽象的畫面,什麼是藝術,或者答案會是畫畫或陶瓷就是藝術,不論內容是什麼,總之畫畫就是藝術。如果把字眼由藝術換成法律、醫學、科學,相信所有疑惑眼光都會消失,而且答案是肯定而且正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