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踐純藝術 - "作品上的我和非我 和 意義網絡 (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解說)" 全篇
Youtube Channel
淺談純藝術 - 作品上的我和非我 和 意義網絡
(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解說)
-----
過去"淺談純藝術"系列或藝評的文章可在 "Find Art, Fine Art, 只是藝術" 找到
http://fineartfindart.blogspot.hk/
-----
第一節 – 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的緣起
第二節 – 作品中的”我”和”非我”
第三節 – 意義網絡
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﹐是一件已記錄型式為主的作品﹐以一系列累積了十三年的飯盒相片所組成﹐相片的格式一致﹐每一張相片都是以飯盒作為主﹐公整地排列在牆上。橫一百一百張﹐直二十張﹐一共有二千張的相片。
這作品有什麼意義﹖作品的內容有什麼意義﹖作品的對象是誰﹖作品的功能是什麼﹖橫跨十三年的創作﹐仍繼續的原因是什麼﹖為什麼作品之上會連系到”我”和”非我” ﹖作品具有什麼的反思工能﹖意義網絡指的是什麼﹖對於”我”的意義網絡和”非我”的意義網絡又是什麼﹖而意義網絡又具什麼反思工能﹖
以上的問題﹐都會在本文的第二節和第三節中作出回應。要進入主題中所述的” 作品上的我和非我”和”意義網絡”之前﹐先要了解到題目中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是如何展開和發展﹐這一件作品的緣起至今。
第一節 - 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的緣起至今
緣起於二零零八年﹐在創作”…日夜…”系列的第三個年頭﹐以生活循環作主題﹐相片以一系列的生活內容為記錄主題﹐在漫無目的地開始把生活的鎖碎事項記錄下來﹐當中包括了早餐﹐午餐和晚餐﹐在累積大量的素料內容後﹐在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的五年間﹐不斷思考和整理碎片﹐這是第一次的沉澱時間﹐整理出來的結果﹐是以一組相片來表達﹐橫二十二張﹐直十七張﹐共三百七十四張﹐相片內容同樣都是飯盒﹐都是”我”的飯盒﹐這作品在二零一二年完成﹐名為”...日夜... (20)”的裝置﹐是第一件以這形式表達的作品﹐當時的思考十分直接﹐借作品的完成來反思整個過程﹐直接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否受他人影響或改變。
作品”...日夜... (20)” (圖1)﹐當時的Artist statement是這樣的 :-
<<<"再次在生活的循環中尋找不段重複而又帶著細微不同的原素。在每天工作的生活中﹐都會帶由母親所做的飯盒作午飯﹐每天如是﹐近年間﹐開始習慣把午飯的飯盒拍攝下來。之後把相片裝置成” ...日夜... (20)“﹐借作品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因他人或特定的人會否影響或改變﹖至今的結論是 ”自身的習慣必然受他人的習慣影響或改變﹐同樣地這一種影響是互動。”>>>
在”...日夜... (20)”之後﹐同形式的作品分別在這幾年間發展﹐於二零一三年在正/側畫廊展出的”...日夜... (22)” (圖2)﹐試作以晚餐為主題﹐單純的試驗品。於二零一四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展出的”...日夜... (27)” (圖3), 是再次疏理思考和回應之前的兩件作品﹐包括”...日夜... (20)”和”...日夜... (22)” 。在”...日夜... (20)”中提出 “借作品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因他人或特定的人會否影響或改變?” ﹐而”...日夜... (27)”就是回應這一個問題﹐“自身的習慣必然受他人的習慣影響或改變,同樣地這一種影響是互動的"﹐作品本身具有作品特性的功能外﹐同時亦具有啟發反思的功能﹐由這作品推至下一件作品﹐再進入作品中﹐展開和反思交替的循環之中。
作品”...日夜... (27)” ﹐當時的Artist
statement是這樣的 :-
<<<《…日夜…》系列自2006年開始,《…日夜… (27)》是延續《…日夜… (20) & (22)》的創作。在思考自身的習慣會否受他人影響或改變時,發現“自身的習慣必然受他人的習慣影響或改變,同樣地這一種影響是互動的"。本作品把這個狀態繼續伸展,把二零一二年間所有在特定條件下的早餐、午餐和晚餐的相片展示出來。>>>
到了二零一六年﹐在香港藝術學院藝廊的個人展覽中﹐其中三件展出作品﹐就是在這個分支下所衍生出來﹐其兩件作品帶出了”意義網絡”的概念﹐當時佢未使用”意義網絡”一詞。是我在作品的中, 透過反思而得到的階段性結論。當時的三件作品分別是” ...日夜... (28) - 1年早餐“(圖4) /” ...日夜... (29)” (圖5)和“...日夜... (30)” (圖6) ﹐最後一件的“...日夜... (30)”,是一試驗品﹐站時不會有後續工作。而” ...日夜... (28) - 1年早餐“記錄了2015年的早餐﹐為時間在作品上的位置定下界線﹐定下界線是需要﹐但需要以作品所表述的內容為前設方能作出定案﹐就如” ...日夜... (29)” ﹐作品沒有定下時間界線﹐因為作品所談及包括作品的成長﹐而” ...日夜... (29)”就是本主題作品” ...日夜... (29.1)”的延續﹐或可以說是成長所得的形態﹐在這次展覽的經驗後﹐以這為基礎和累計作品的經驗進行反思﹐其實是制造了更多問題出來﹐但這就是” ...日夜...”系列的創作模式﹐以作品來制造了更多反思的工具﹐一種必經的過程﹐首先第一步是創作﹐創作過程包括創作經歷﹐作品展示﹐在展示期間進行反思和沉澱﹐得出新一系列的問題﹐最後以下一件作品回應問題﹐接著是再回到第一步的創作﹐在十年之後﹐得出了一組用字﹐就是”意義網絡” ﹐亦進入了” ...日夜... (29.1)” (圖7)的主要內容。
第二節 – 作品中的”我”和”非我”
但要進入作品中”意義網絡”的解說前﹐先要就作品中的對象(觀眾)作出釐清﹐觀眾的對象類別只有兩個﹐就是”我”和”非我” ﹐在對作品中”意義網絡”的了解﹐兩個類別在作品上的閱讀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和不同﹐而這個唯一又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個人經驗和經歷。進一步解說為什麼要對作品中的對象作出釐清﹖
因為如果不釐清”我”和”非我”所閱讀到的表象、由表象接收到的訊識、和再為下一步執行到的內容之間的分別﹐是不能去解釋到作品本身的價值﹐因為其價值是不只在於是展示其本身作為作品的存在﹐而是更深層的內容。
對於作品的表象﹐”我”和”非我”都能夠在作品的表象上﹐能夠獲得一些衝擊或某一些反思的觀點﹐或單純地只是視覺素料﹐但這些內容都只是由表象上的內容加上自身的個人經驗和經歷﹐都會得出一個觀點﹐但兩者所閱讀的結果必然是不同。
在自身的作品之中﹐”非我”所得或是閱讀到的內容﹐必定是有限於”我”﹐即閱讀到的內容比”我”少﹐因為只有創作者的”我”﹐才能夠在作品中獲得任何內容的最大值﹐因為”非我”和”我”的最大分別在於第一身的創作過程﹐同時”我”在個人經驗和經歷都是為表象所見到的作品而設。因此”我”在反思和再執行的部份有更多的可能性﹐同時比表象意義更加深入。再者﹐”非我”不一定會把作品視之為思考工具﹐是有功能性和必須性的存在﹐所以必須以”我”的角度作為切入點﹐”非我”只能理解”我”所做是不只是作品﹐同時亦只能夠是僅僅理解作品的真正目的﹐因為必須以”我”的經驗和經歷作為閱讀關鍵。而因為”我”把作品作為工具性的動機﹐在意義上尋找﹐所以對這作品的閱讀﹐”非我”對作品的理解只能是透過表象﹐而”我”看到的是表象背後內容和重組後的意義網絡。
第三節 – 初談意義網絡
展覽時﹐不時聽到觀者的幾個問題﹐你在做什麼﹖有什麼意義﹖可能看到什麼﹖想說什麼﹖每天都影盒飯相的意義是﹖和我有什麼關係?或是一些由表象理解下的問題﹖
其實這類問題在第二節中﹐作品中的”我”和”非我”已經解釋﹐雖然對於觀者的說明已經足夠﹐但是這些問題是必須回應﹐因回應對象只有自己一個﹐而且回應的內容必須對自己具有說服力。這一個提問的部份﹐亦附合筆者對藝術是什麼的核心內容﹐藝術就是不斷提問﹐在所做的創作來豐富核心的內容﹐以藝術式的型態﹐在擴散式的展示所關心的事情思想。
再進一步說明需要回應什麼﹐就是做這些作品有什麼意義﹖亦可以理解為這些作品有什麼價值﹖這問題雖然偏離了本文的主線﹐但又連接到意義網絡﹐簡單回應有什麼意義。我的存有﹐或我之所以為我﹐不是因為作品的存在﹐而是我透過創作作品的思考﹐肯定某情度上的存有。
在第二節談到”非我”和”我”的分別﹐是因為在釐清對象的背景下進入解釋意義網絡﹐方向會更加清晰﹐亦可免除更多的問題出現。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中“﹐其意義網絡” 的說明分為兩個部份﹐第一部份有關 “意義網絡”所指作品表象上的生活連結﹐作品以大量的飯盒相片所組成﹐是筆者這十數年的午飯飯盒相片﹐對於筆者﹐相片提供了大量的訊識﹐不同的關係能夠在相片中閱讀﹐這不單只是記錄﹐更可說是回憶指引。這說法可能會受到以記錄而言的挑戰﹐作品的數據毫不精準。首先﹐這是藝術作品﹐而是非數據﹐沒有解釋這部份的需要。二是作品不只在於記錄﹐而是內在訊識的關係﹐是我活著的印象所組成﹐是與我有關的人和事所組成。三是沒有精準的需要﹐大量的數據不一定完整﹐反映的亦不一定是全部﹐這是印象﹐就如記憶﹐記憶是模糊﹐是朦朧﹐是不確定一樣﹐作品就如模糊的碎片般存在﹐只是這些碎片是經過十多年的沉澱後所取捨而成﹐而這些數據就是進入”意義網絡”的鎖匙。“意義網絡的鎖匙是獨有和唯一﹐因為是由”我”的記憶和記憶中的習慣而成﹐解讀必須透過這一個工具。”
第二部份有關“意義網絡”所指內在反思的作品與反思的精神連結與執行﹐這是指一個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一系創作過程﹐由做成作品到展出作品﹐反思展出作品的狀態以至經作品反思所得出的階段性結論﹐在內容重整後﹐按所得結論作出思想上的修正而作成下一件作品。在內在的“意義網絡”部份﹐是把作品視之為思考工具﹐是有功能性和必須性的存在。亦把展出作品部份的必要性﹐空間的不同只是過程的部份﹐展出的用途﹐對象不只是展示﹐當中包括了回顧作品的思考部份。同時作品本身的經歷﹐都會成為內在“意義網絡”的思考元素之一﹐所以這部份包含的內容十分之廣闊。
“意義網絡”是創作上階段性的核心﹐包含了多種內在說明和象徵意義﹐由對我的”意義網絡”、對作品的”意義網絡”、”意義網絡”對象的重要性等等﹐以上幾點都是意義網絡的價值。也許意義網絡是創作上的另一個原點﹐或者是創作上沉澱多年所整合的一種階段性結論﹐這結論是結果﹐亦是下一個開始的結果。
謝諾麟
二零二零年7月14日
-----
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於展覽”生活如常”中展出﹐資料如下
-----
圖-表
”...日夜... (20)” (圖1)
”...日夜... (22)” (圖2)
”...日夜... (27)” (圖3)
”...日夜... (28) - 1年早餐“(圖4)
”...日夜... (29)” (圖5)
”...日夜... (30)” (圖6)
”...日夜... (29.1)” (圖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