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

實踐純藝術 - 淺談新水墨(第九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三 上編)


實踐純藝術 - 淺談新水墨(第九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三 上編)

Youtube Channel
https://youtu.be/XU0Wo946X6s

淺談新水墨 (第九回)

‘’墨化潛移‘’‘’弄墨‘’(其之三)

由突破精神的介入,引用梁漱溟的人類文化三路向作為引言,分析兩次展覽如何按一種發展方向而行。

 創作的時候,不時都會感覺到,好像有一種力量帶領,創作會向著某一種發展方向以行,而這一種發展,筆者相信是按照某一種進程而行。而這一種進程,在梁漱溟提出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中,就提供了一種在創作和發展之間的參考角度, 先簡單地了解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是什麼,及後再加以說明。簡單地說,梁漱溟提出的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,就是一種事項發展到某程度之後,所追求的發展方向及態度,這一種改變由技術的追求,到尋找目的性,再發展到捨離,而這個過程,就可以再次引用文章新水墨。遊中,以有關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作為新水墨的解說。

下文是新水墨。遊中,於第四章節,一年半後回顧 / 中式藝術觀中,尾段有關 人類文化三路向的節錄。新水墨。遊全文影片連結在資訊欄)

引文 : ”新水墨。遊” : () 一年半後回顧 / 中式藝術觀

之後,是簡述這半年間課程上的內容,細項就不多作說明,這半年的課程內容,大至是以目的性和追求性這兩個大方向為主,和第一年的理論課與實踐課比較,是一個明顯的轉向,是兩種不同的取態,或可以說是在慢慢的過渡之中。而這一個關節,其內容上的轉換,即時把梁漱溟在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中,其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的說明作出連接,就如把梁漱溟的這個說法,變成現實的現在進行式。梁漱溟的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是分析當時三種(西洋、中國和印度)人類文化的人生態度,同時三路向是有次序性地進行,分別為西洋是不斷向前的意慾、中國是尋找目的性的意慾和印度是倒過來要消滅意慾(4)。而梁漱溟在《朝話:三種人生態度》中,修定三路向為深淺之分,而非次序性。雖然梁氏在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中,以深淺之說亦有另一個解說(5),但筆者的直覺偏向以前者作為入路,所以不作深淺之說作討論。對於在情況下聯想到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,是因為經過這一年半的課程後,感覺就如三路向中,第一路向轉到第二路向的進行式,由技術上的追求,轉向開始對目的性的反思,這也許是筆者對於新水墨,就其存在意義的一種啟發。

按上文的描述, 這可以是其中一個進行分析的切入點,把梁漱溟提出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的發展進程,再回看兩次畢業展覽的作品,能否以這一種理論作為切入點呢?以及這一種發展,能否在作品呈現的現象下,以這一種發展進程來進行說明?

宏觀地觀看兩次展覽的作品,都同時帶有多種不同的元素,而非單單只有傳統新水墨般的技法追求,在多元性物料上的界入,這種方向亦開始成為主導,可見單單技術上的追求,已到了極限,同時亦進行了下一個轉向,這一個轉向可以在創作的內容上找到,在物料多元性的情況下,創作內容同時多元化地發展,關心的內容由傳統的內容到技法,開始轉為由自身所關心的主題,或可說是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一切,都成為了創作的主題,如果把這種自身所關心的內容作為主題。這一種整體的創作下,在兩次展覽中,其創作內容發展的轉向,可見只有少量作品停留在技術性層面,而多數作品已經走向目的性的層面,他們都在創作的層面上尋找創作的目的,在尋找自身關心的內容,並以熟悉的手法表達,而非單單以技術層面的內容,來填滿作品的空間,在作品的表像外觀,以及作品的內容上,可以明顯地見到,由技術性轉向到目的性的一種現象或是整體形勢。

而最後要談及在展覽中,部份作品開始倒過來要消滅意慾,這點需要先加以解釋,這兒所指的消滅意慾,是指對目的性意慾的消滅。投放回新水墨框架下,再由此至終地解釋,新水墨如何借用三路向的概念,來分析新水墨的發展及其處於的階段。

上編完結,下編待續。

2023-07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