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

實踐純藝術 - 淺談新水墨(第十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三 下編)

 實踐純藝術 - 淺談新水墨(第十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三 下編)

Youtube Channel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bCTDlc9ZhQ&t=128s


2023-11-14

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

實踐純藝術 : 出去睇展覽 –由Collectible Art Fair中,試談這學院是一種怎樣的性格。










Youtube Channel連結: https://youtu.be/ZAoX3sZ_2LU

實踐純藝術 : 出去睇展覽 –由Collectible Art Fair中,試談這學院是一種怎樣的性格。

筆者一直都喜歡談及學院性的展覽,不論是要請展,舊生展,當然特別喜歡的是畢業展,畢竟可以見到當下一代的創作模式,亦可以看到該學園在那一年的特色,因為這特色是源於展覽中的作品,只要細看作品定能看到蛛絲馬跡。但只是單憑一次畢業展,不足以閱讀一所學院的性格,所以同時亦會以同一學院,之前的畢業展作品作出對比,因而得出一種學院的性格,這一種描述在系統上的分析是正確的方向,因為是歸納而得出的一種說明。而今次collectible art fair的展覽中,就給予筆者另兩個全新而有趣的切入點,第一點,是突然之間聯想到,在展覽中的藝術家和作品,可以以學院的性格作為思考的對象,而第二點是對聯展在多數情況下,都未能達至展覽主題與個人創作之間的平衡,而這展覽得出一種新條件,來滿足展覽與個人創作之間的平衡。

在加以說明第一點之前,需要先理解筆者對於特色與性格之分別, 例如一個人會說他的特色是衣著樸素,而他的性格會說是平實,這轉變是透過觀察和沉澱所得。把這個概念引申下來,特色是指單一次展覽的情況下,把整體作品中見到的某一些元素整理出來的結論。而性格是指持續而帶有連貫性關係的展覽中,深化後包括特色在內的一種歸納所得的說明。 

回到上文所指的兩個有趣的切入點,第一點是意識到由學院的性格進入,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每一次畢業展覽,都是時間線上的起點,只能以起點而言,同時只能夠看到哪一個學院的起點,就算整合而言,都是那一次展覽起點的整合,當以十次的畢業展作為分析對象時,那是十次剛畢業的起步作品,能夠分析到的是學院的教育方向, 因為十次當中的第一次畢業展,其實以經和第十次畢業展相隔十年,而且在十年間仍在創作的人數未明,即代表未能看到學院長遠間的發展,當然能夠以較為出眾的作為某程度上的代表,或已整體在行業不同崗位上的發展進行分析, 但就本科為創作而言,以個人成就作為學院方向是否合適可以想一想,或是否應該以持續創作,作為基本思考的起點,在學院培育新人的同時,畢業生有否在該範疇中持續發展。上述的說法,同時亦想到另一個對應問題,就是上述這一點,或者會被舊生聯展或者是畢業生邀請展的,不是以經滿足上述條件作回應嗎,這一個問題會在較後的段落進行回應。

第二點是改變了筆者對聯展既定的印象。聯展一直出現的問題,是聯展主題與個人創作之間的衝突。例如展覽主題未能包住多元性的作品, 或是藝術家因應主題而改變自身一直以來的創作模式,內容或方向。而這個展覽的主題雖然是collectible art fair,但由主辦者到展覽主題,都故名詩意這展覽是該學院可以收藏的作品。主題方面,以早期 open call 的形式以至最後參展的人數,估計以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為骨幹,同時在參與的人數中估計,對作品沒有太大的篩選,創作者在這背景下定必是自身創作的主題為主,如果按這方向思考,上述的描述已經滿足到展題上的需要,與此同時藝術家在創作時都是按照自己的創作方向,而非按照主題而進行。只是這種類別的展覽,需要有特定的條件,才可以滿足到展題的同時,又能夠確保藝術家緊貼自身的創作而行,估計就是需要有相當大比例的參與人數和作品,才能可以做到。

今次的展覽的主題是collectible art fair 資料上,展覽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辦,由香港藝術學院校友會籌劃,展覽中超過200位藝術家參與(先申報筆者為其中一位參與者),展出作品超過300件,展覽收益扣除必要開,將撥捐給香港藝術學院發展之用。而參展者主要是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,亦有受邀請的藝術家,而參與的校友,除了近期屆的畢業生外,不少是之前不同屆別的校友,甚至參與者包括了第一屆和第二屆的畢業生,在龐大的參與人數和和橫跨學院畢業界別之闊,就能夠得到大量資訊,更容易去思考或是歸納出一些想法。

正因為該展覽不只是展出當下學院的狀態,雖然帶有學院色彩作為展覽主題,但本質上以經與一般的學院展或是畢業展不同,或是邀請舊生的聯合展覽都有所不同,一般畢業展所展示的,是該學院在哪一個時段的某一種狀態,而校友聯展或邀請展,所展示的可能只是策展人的喜好或是展覽主題下的一種當下現象, 上述兩種形式的展覽都不能夠反應該學院的性格,而今次The collectible art fair的展覽,在選取及規則就正好填補了上述兩種情況。至於校友聯展 ,很多時都在互相有聯絡的情況下構成, 如果能夠包含四至五屆的畢業生已經很不錯。而邀請展的情況,大致和校友聯展相約, 而最終取捨,可能由策展人決定。 這兩類展覽的人數,可能都只在數人是二十人之間,很少以較大的比例出現。

這個展覽參與的人數超過200人,而藝術學院校友所畢業的年份,前後加上超過二十年,在展覽中亦能找到第一屆或第二屆畢業生的作品,如有興趣尋找展覽中的作品,是屬於哪一屆的朋友,這一點可以參考展覽場地入口左手邊,放置了歷年來畢業展的場刊作參考,所以在展覽中不難見到起步期,成長期,成熟期的作品, 這都是上文中提到,去了解學院發展等訊息的一環。

對於這些畢業以久,仍然繼續創作的朋友,筆者會稱呼他們為留下來的人, 雖然他們只能代表其創作的方向,不能代表是哪一屆的特色,但是這種留下來的人,在這遊戲的特色下,能夠留下來一點不容易,因為這個遊戲,有趣在於只有自己放棄,而不會有他人的因素而放棄,只有堅持自己創作信念的人才會留下來。而最後留下來的人,不論是那一種創作模式,其創作的藝術品,就是構成整個學院性格其中的另一環。

最後,筆者見到的這一個展覽,在表像內容接收到的數據下,初步見到一些訊息,以及筆者的歸納後,加上個人經歷和經驗中,所見到的狀況,是展覽的整體給予筆者的感受,是多元性。主要原因來自學生的多樣性,同時這兒所指的多元性並不是指創作模式,如油畫,陶瓷,裝置,攝影等等,都是創作模式,因為這些都是創作的手段,創作手段是指達成創作內容的方法,而創作內容涉及的就是作品中內容,亦即是指藝術家想表達的內容。而在展覽中見到的多元性,如果以自身於學院學習的過程,以及畢業後所觀察獨的現象,在快速的聯想,這個多元性是因為學生背景,都是來自不同年齡層,在同學自身的接觸面不同,和廣闊的背景不同而成,而多元性就是初步思考到學院的性格

今次的方向或者這是一個新的嘗試, 當中存有很多方向未能談及,亦未有回答的疑問, 或是未觸及到的問題,而更多未發掘到的內容,都留待往後的機會再去探討。

2023-11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