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

Index 2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9-23 (Sat) : 還剩幾多畀老師003-佛學 其之二 三法印與十二因緣的理解
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7-15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九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三 上編)


淺談新水墨 (第九回)

由‘’墨化潛移‘’到‘’弄墨‘’(其之三),

由突破精神的介入,引用梁漱溟的人類文化三路向作為引言,分析兩次展覽如何按一種發展方向而行。


創作的時候,不時都會感覺到,好像有一種力量帶領,創作會向著某一種發展方向以行,而這一種發展,筆者相信是按照某一種進程而行。而這一種進程,在梁漱溟提出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中,就提供了一種在創作和發展之間的參考角度, 先簡單地了解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是什麼,及後再加以說明。簡單地說,梁漱溟提出的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,就是一種事項發展到某程度之後,所追求的發展方向及態度,這一種改變由技術的追求,到尋找目的性,再發展到捨離,而這個過程,就可以再次引用文章”新水墨。遊”中,以有關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作為新水墨的解說。


下文是“新水墨。遊”中,於第四章節,一年半後回顧 / 中式藝術觀中,尾段有關 人類文化三路向的節錄。(”新水墨。遊”全文影片連結在資訊欄)


引文 : ”新水墨。遊” : (四) 一年半後回顧 / 中式藝術觀

之後,是簡述這半年間課程上的內容,細項就不多作說明,這半年的課程內容,大至是以目的性和追求性這兩個大方向為主,和第一年的理論課與實踐課比較,是一個明顯的轉向,是兩種不同的取態,或可以說是在慢慢的過渡之中。而這一個關節,其內容上的轉換,即時把梁漱溟在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中,其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的說明作出連接,就如把梁漱溟的這個說法,變成現實的現在進行式。梁漱溟的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是分析當時三種(西洋、中國和印度)人類文化的人生態度,同時三路向是有次序性地進行,分別為西洋是不斷向前的意慾、中國是尋找目的性的意慾和印度是倒過來要消滅意慾(註4)。而梁漱溟在《朝話:三種人生態度》中,修定三路向為深淺之分,而非次序性。雖然梁氏在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中,以深淺之說亦有另一個解說(註5),但筆者的直覺偏向以前者作為入路,所以不作深淺之說作討論。對於在情況下聯想到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,是因為經過這一年半的課程後,感覺就如三路向中,第一路向轉到第二路向的進行式,由技術上的追求,轉向開始對目的性的反思,這也許是筆者對於新水墨,就其存在意義的一種啟發。


按上文的描述, 這可以是其中一個進行分析的切入點,把梁漱溟提出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的發展進程,再回看兩次畢業展覽的作品,能否以這一種理論作為切入點呢?以及這一種發展,能否在作品呈現的現象下,以這一種發展進程來進行說明?


宏觀地觀看兩次展覽的作品,都同時帶有多種不同的元素,而非單單只有傳統新水墨般的技法追求,在多元性物料上的界入,這種方向亦開始成為主導,可見單單技術上的追求,已到了極限,同時亦進行了下一個轉向,這一個轉向可以在創作的內容上找到,在物料多元性的情況下,創作內容同時多元化地發展,關心的內容由傳統的內容到技法,開始轉為由自身所關心的主題,或可說是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一切,都成為了創作的主題,如果把這種自身所關心的內容作為主題。這一種整體的創作下,在兩次展覽中,其創作內容發展的轉向,可見只有少量作品停留在技術性層面,而多數作品已經走向目的性的層面,他們都在創作的層面上尋找創作的目的,在尋找自身關心的內容,並以熟悉的手法表達,而非單單以技術層面的內容,來填滿作品的空間,在作品的表像外觀,以及作品的內容上,可以明顯地見到,由技術性轉向到目的性的一種現象或是整體形勢。


而最後要談及在展覽中,部份作品開始倒過來要消滅意慾,這點需要先加以解釋,這兒所指的消滅意慾,是指對目的性意慾的消滅。投放回新水墨框架下,再由此至終地解釋,新水墨如何借用三路向的概念,來分析新水墨的發展及其處於的階段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6-17 (Sat) : 還剩幾多畀老師002)-愛情哲學 其之一 柏拉圖與佛洛姆 互相構建而成的另一半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5-13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八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二)


淺談新水墨 (第八回)

由‘’墨化潛移‘’到‘’弄墨‘’ (其之二)

由兩屆畢業展的作品內容,來反思”六法”、”重法輕理”、 ”革中鋒的命”和”筆墨等於零”的概念,由古至今的概念會否為作品帶來衝擊?以及作品在突破精神下所出現的現象?


要進入今次的主題,先了了解到題目中提到的四個概念,分別是”六法”、”重法輕理”、”革中鋒的命”和”筆墨等於零”的出時代和出處,由古至今地了解一些筆者曾經接觸過的概念,從而進入到主題的第一步,先引用了”新水墨。遊”中的第五章第二節,”觀新水墨發展”,就是先去了解新水墨在某一種生態下的發展。(”新水墨。遊”全文影片有連結在資訊欄)


引文 : ”新水墨。遊” : (五.二) 觀新水墨發展

在談及觀新水墨發展之前,首先要簡單的理解筆者對新水墨的定位,筆者視新水墨為一個藝術運動,新水墨是在傳統水墨之下,一個尋求突破的過程。


水墨畫在這一千多年來,都以謝赫的六法為寶典,作為水墨的基礎並使用至今。亦在近數百年來,主流都是推崇清四王,亦只限於四王為主流,可說在這數百年間,水墨接近完全沒有向前進。這情況可借用李小山所述“重法輕理”(註6)的說法,水墨畫的發展一直把重點放在技術上的發展,以至水墨畫的理論主要局限於技術上的發展和實踐,而沒有發展到純粹水墨畫的理論。要知道,技術和理論之間是有先後的關係,先後的不同,就會出現根本8性的影響和差異,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分別是,理論是以思考為主,理論能夠創造多種技術的可能性,而技術以實踐為主,即第一理論支持了該技術之後,就會限制了新理論的出現,就如現今的新水墨,仍然推崇技法為主的情況一樣。


直至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,受到西方藝術的衝擊下,才出現新水墨興起的誘因,水墨畫家都在尋求傳統水墨下的突破,發展至今,新水墨已經走過了傳統水墨畫的分水嶺,亦有別於傳統水墨畫。對於當時渴求突破的慾望,可透過兩句說話來理解,分別是劉國松於一九七六年的文章中提出的“革中鋒的命/革筆的命”(註7)和吳冠中於一九九七年的文章中提出的“筆墨等於零”(註8),兩位所提出的觀點,就正正就是面對傳統「水墨」畫之下,需要如何作出最大的突破。


按上文理解,新水墨的發展是源於對現狀發展中,尋求改變的渴求,因而衍生出筆者所理解到,並稱之為突破精神的背後概念,突破精神,亦可以說是新水墨的核心部分。當了解到上文”新水墨。遊”中,所指突破精神的重要性,繼而就是往後分析對於展覽作品上的突破精神,而這將會是今次分析的主要的切入點。


在上一集中,對比了兩屆畢業展作品於媒體上的數量,以及在數據上作出分析,今集就會先以媒體上的多少,來分析媒體上的變化和突破精神之間的關係。媒體上的使用,雖然和個人創作經驗以及媒體上運用的喜好有關,但是對於媒體上的運用,某程度上是和新水墨這個類別的限制下,進行在多種創作元素下的其中一種突破,而這種突破會視為在媒體上的突破。而跟著以上一集的內容當中,分析到媒體上的運用,這數據就是以這一節的內容作為切入點,把上一集媒體運用的數據以及突破精神的概念放在一起進行分析。


上一節提到多種元素的突破,是指作品在展出的時候,觀者能夠閱讀到的種種元素,包括媒體的選取、表現手法的運用和內容的指向。對於表現手法的運用,某程度上和媒體的選取有間接的關連,而這些較近代的手法,經歷了百多年的進化,種種可能性都已經窮盡,可以的變化都是建基於現有的而去進行,在可見的條件下,進步空間有限。當然這一個前設不包括新媒體。就是因為對於表現手法的運用的限制性,所以在突破精神下的關注較少。


而最後是以內容上的指向,這部分需要先回到作品的內容,作簡易的了解和說明, 再進入到突破精神下的內容指向。


兩屆畢業展覽的內容包括了什麼,單單在展場所見到的作品,主流內容己經是關懷自身所關心的事情,而非單純地為抽象而進行的抽象內容,而作品內容背後,有一定的自述作為作品的支持理論 (而本文不會就作品背後的理論是否合適宜加以分析)。正因為藝術家所關心內容的方向,展覽中的作品,不難找到以生活為主的主題,不論是具象與抽象,都是現實地描述生活之間發生的事情,亦有把內在思考,進行具象化而得到現有形態的作品,當然亦不缺乏作品是漫遊自身世界逍遙間,當然,最後在傳統手法或影子下發展的主題亦有。


單就內容而言地進行,上世紀末所指的”重法興輕理”的現象,在這兩個畢業展覽中的作品,已經衰退成展覽中的少數,取而代之的是由自身出發,對身邊周遭的事情,所關心的現象而進行創作的發展,由身邊的物件,所見的事物,主題上所關懷的重點,亦由內在關心的向外發展,與此同時,過往只則重技術的方向,開始作出轉向,開始出現了一種”理法並重”的現象,而這種突破,亦是本文中多次提到的突破精神。


亦因為帶出了突破精神,下一集就會引用梁漱溟的”人類文化三路向仍為引言,來分析兩屆畢業展,是否按一種發展而行。


(註6) 李小山著:當代中國畫之我見,《當代中國畫之我見討論集》3-8頁(南京江蘇美術)1990年


(註7) 劉國松著:《談繪畫的技巧》(香港星島日報) 1976年10月 (於2020年9月22日瀏覽劉國松網站 https://www.liukuosung.org/document-info1.php?lang=tw&Year=1970&p=6 )


(註8) 吳冠中著:《吳冠中文集一 橫站生涯》212-213頁(北京團結出版社)2008年3月第一版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4-15 (Sat) : 生活與藝術-屯門行路到寶琳篇-第二集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3-18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七回):由"墨化潛移"到"弄墨"(其之一)_先數據化地理解藝術家與作品媒體的背景


淺談新水墨(第七回)

由展覽‘’墨化潛移‘’到‘’弄墨‘’ (其之一)

先數據化地理解藝術家與作品媒體的背景

(由創作背景以及作品類別來進入)


“墨化潛移“和“弄墨“分別是新水墨文憑課程的第一屆和第二屆的畢業展,第一屆分別在2021年7月於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,參展人數一共21人,而第二屆在2023年1月於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展覽館舉行,參展人數一共13人,人數的多寡只是反映那個時刻的現象,而那一年的作品內容,才是反映那一年作品內容的指向和藝術家所關心的內容,這一點在下一集開始。


而本文的切入點將由兩方面進行, 分別是由場刊中所記載藝術家的創作背景,以及由自身對新水墨廣義三定義的理解來分析 (對於新水墨廣義三定義的詳情,可以觀看上一集短片”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,連結放在資訊欄),在新水墨廣義三定義下,兩個展覽的作品中,那些類別中的分佈如何?以及在創作者的背景下如何反映在展出的作品。


第一部分創作背景

創作背景是指在新水墨課程之前的學習經驗, 以及其他方面的背景,例如學歷、工作經驗或相關經歷等等, 而這些資料都分別來自這兩個展覽的場刊,場刊中藝術家的自述中找到。

下面是個人理解下的分析,初步對藝術家創作背景的理解之下, 第一屆和第二屆分別都發現了一些共同元素,第一屆過半數人帶有水墨背景,其中四名的本科和藝術有關,大多數人的本科和水墨沒有關聯。第二屆同樣過半數人帶有水墨背景,其中三名的本科和藝術有關,大多數人的本科和水墨沒有關聯。

以上的資料是提供一種背景的了解,總結會合併第二部分的內容放到最後部份。


第二部分是對作品類別分析,這部分的類別,是以新水墨廣義三定義作為基礎,即是指物料性、技藝承傳和文化背景三個方向分類。 (對於新水墨廣義三定義的詳情,可以觀看上一集短片”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(其之二),內容放在資訊欄)。而展出的作品,可能同時帶有不同新水墨定義的原素,就會以偏向那一個類別較重,而計算在該類別。


而得出的分析如下,

第一屆人數為二十一人, 屬於物料性定義下的共有11人,在技藝承傳承的定義下共有4人, 在文化背景下的定義下共有6人。 

媒體類別的使用 共有4種,這兒指的媒體類別並非指內容上的分別,而是指有這類別的分類,有傳統、裝置、混合媒體和概念藝術。 而混合媒體的較為直接,如併貼或使用光(燈箱)。至於場中的裝置作品,並非只是平面作品,而是佔有一定空間的立體作品,或是在作品中進行延伸部份。而概念藝術的作品,則把對新水墨的作品以概念形式存在,把對新水墨中的整個記憶放到作品之中,又非以新水墨的現有形式而進行,載體是現成物,亦有完全是他人所做, 並賦予新水墨概念。

而物料上的使用上, 畫作除了基本的紙,墨,水之外, 亦普遍地使用塑膠彩。而使用紙材作為載體之外,有作品使用木材來為作品的基本載體,而該作品又不能稱之為混合媒體,因為單單只以木料作為載體的水墨畫.

 

第二屆人數為十三人, 屬於物料性定義下的共有4人,在技藝承傳承下的定義共有7人, 在文化背景下的定義共有2人。 媒體類別使用上共有兩種,主要的是傳統手法,主要是卷軸及鏡框的裝錶,其中一件作品以組合形式而成的作品,雖然標籤上示意為4張作品,但按視覺元素及裝置設定,筆者傾向以一件來了解。


上述就是對第一屆和第二屆在資訊上的接收,而下一步,就是對上述所穫得的資訊進行分析,根據第一部分,創作背景的理解,可以簡單地以一點,來了解這一個創作背景下狀況,就是多數人對不同定義下的水墨都有所理解,部分人有一定新水墨概念,小部分人有非水墨的藝術背景,而物料使用上過半數為紙,墨,水,亦有使用塑膠彩。


而第二部份是分析作品,是媒體定義下的特色, 以及作品的多樣化在突破精神之下,扮演什麼角色。

首先,在新水墨廣義定義下,兩屆展覽在哪一種類別上,較多藝術家所使用,透過上文的分析、場刊以及現場觀看作品所得,第一屆過半人數的作品在物料性的定義下,而第二屆過半人數在技藝傳承的定義下,該現像只能反映哪一個時刻的編好,或以一個現象的角度來理解。


而就媒體上的分析,主要以突破精神下的媒體多元化,進行兩屆之間的分析,如果由創作媒體入手,在這位置上就能見到兩屆之間,在物料上運用的一種差別 ,例如第一屆的作品中有裝置作品,有載體單單使用木料、作品中帶光的使用,以至概念藝術等等。

而第二屆在對媒體上的使用較少,主要由傳統手法來處理,成為這一屆的主流媒體。對於媒體的使用多寡,如果引入筆者所理解的新水墨廣義定義而言的突破精神,並以突破精神作為整體多樣化的分析對象,這樣兩屆之間就可得一種說明或是一種現象。

當然,上述的多樣化只是其中一個切入點,對於上面只以媒體,作為單一分析對象,並不完全合適,亦單單以媒體上的多元化,作為突破精神的解說亦不完整,所以就媒體運用和突破精神為前提之後,作品內容就成為下一集的分析對象。暫定題目為‘’由‘’墨化潛移‘’到‘’弄墨‘’其之二,第一屆和第二屆內的整體作品內容分析,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。‘’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1-12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六回):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(其之二)由參展墨如何作品開始,來說明新水墨如何被定義的可能


淺談新水墨(第六回)

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(其之二)

由參展"墨如何"作品開始,來說明"新水墨"如何被定義的可能


上一回中提及,在新水墨廣義的定義下,主流地了解到三個新水墨廣義的定義指向,以及初步為那些定義,而今次會用於"墨如何"的展覽的作品,就三個新水墨廣義定義去思考並進行創作。而今集,就是以這三件正在概念中的創作,將會是如何地以新水墨的廣義定義下,進行創作,並分析作品中的元素,如何符合或是不符合這廣義定義。


首先,初步了解一下新水墨廣義的定義為何物,按理解下,可以稱之為新水墨的類別有三個,條件差異很大。分別是第一類別的物料性,物料性的條件,是包含了水性、墨性、紙性,只要同時包含這三個條件即可。 第二類別的是技藝承傳, 可以是師承,可以是學院,可以是自學臨摹,可以來自是不同流派,只要是其中一種都可以成立。而第三類別是文化背景,只要含有中華文化色彩便可以成立,雖然這一部分的說明較為含糊,或是未能說清,但是有這些背景而生成的內容,都符合這個條件。而在這些條件外,並不代表不能說為新水墨,而是在這個新水墨廣義三定義下,會編入”其他”這一個類別中。


之後的是三件作品的解說,以及作品是如何滿足這些條件。


第一件作品名為”新水墨三定義(廣義)其之一:物料性:水性、墨性、紙性”,作品由四個試管樽組成,其中三個試管樽,分別盛載了水、墨和紙,而第四個試管樽,則是什麼都沒有。當中,可見的內容都是以某種特性或目的而存在, 例如四個樽當中包括了水、墨和紙, 是對應其中一個定義中,物料性的要求, 而使用試管樽作為基本容器, 是為了帶出強烈試驗性的意圖,而第四個存在樽什麼都沒有,其指向是可能性,是指新水墨中的那種突破精神。

本作品本身是帶有強烈反問的傾向, 答案存在於作品之內,同時亦存在於觀者, 這特性同時存在於三件作品當中。


第二件作品名為”新水墨三定義(廣義)其之二:技藝承傳:學院”,作品是一張尺寸和A4紙同樣的證書,裝裱在一個銀色的金屬框架之內,該證書是新水墨文憑課程的證書,作品的表象已經說明作品的內容,功能性地告知,是來自那一所學院及那一所學科,同時上面印有兩個額外加上的印章,一個是QR code,另一個是”新水墨。遊”的印章。兩個印章同時帶有內容性、功能性和宣示性的用途,內容性在於蓋印的用意,作為作品簽名的意思。功能性在於QR code是功能性地去到文章”新水墨。遊”的網站,是了解筆者於新水墨世界的經歷。而最後的宣示性和第一點蓋印的內容性是相約,分別在於描述性和性質上,後者是指這不是一張證書,而是一件作品。

最後需要一提的是,作品中的證書是唯一正本及沒有任何補領,使用這做法,是為了來加強作品在表像中示意的確定,這是一件作品,而非一張證書。與此同時, 當作品的這一面成立的時候, 亦代表帶出反問的這一面同時生效。


第三件作品名為”新水墨三定義(廣義)其之三:文化背景:”空性””,三件作品中較難閱讀,同時又是最難理解的一件,對筆者更一大突破,在自身的創作過程中,不時都喜歡引用極簡主義畫家frank stella所說的一句話,”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”(你見到什麼就是什麼),是因為再多的解釋,也不及觀者親身理解,唯不適用於以創作者角度來進行分析的情況。


但這句”你見到什麼就是什麼”說話,在這一種情況下並不適用,因為這不單單只是談及視覺元素或是個人理解,而是探究一種文化背景下所生成的概念,在沒有佛學這一方面的瞭解及概念,是難以明白這一件作品,但這正正是這一種文化背景要求的情況下,才能夠成立的作品。

在作品標題所提到的”空性”,是指”般若學”中的”空”, 是指”緣起性空”中的”空”。 自傳入中國之後,以使用中文文字來表達,而該文化背景就是佛學當中,般若學緣起性空中的空, 加上標題中所使用的中文文字說明,同時指向了這一種文化背景的出處。

最後,如果要給觀者留下觀看作品的引言,就會是這一句。現在即是現象,觀其現象,不增不減,是為緣起,現象的種種如是如是,既無自性,亦無獨立性,是條件和條件湊合而成,是為性空。


總結上述的作品,三件作品同樣帶有反問功能,同樣都是為新水墨的定義帶來一些反思和反問,作品不能只以表象來閱讀,是需要透過表象和內容來進行反思, 因而得出某一種特定的觀點。

如果以類別性地進行分析,可見完全合乎新水墨的廣義定義,即是指上面三件作品,都是新水墨的作品,第一件作品,完全包含了物料上的要求,有水、紙和墨, 第二件作品所指的是技藝承傳,這一件作品化的證書,就已經為此作品作出說明, 第三件作品需要某一種特定知識才能明白,而因為這些特有的知識,及當真正了解這一種文化背景及知識後,正確地了解題目和作品中所展示的狀態,之後才能閱讀到這作品所指文化背景的連結。


除了上述的說明外,作品真的只是為了回應定義而創作出來的嗎,這可以肯定的否定這個說法,以上三件作品都是發展出來的,由早期尋找中式藝術觀開始,到作品”新水墨。遊”的發展, 再由前一個展覽”默化潛移”進行反思, 進而為新水墨某一種定義設下自身在知識範疇理解下的界線, 繼續發展至今次的三件作品,這三件作品,前後經歷了五年時間來發酵。


最後想提一提的是,作品中最能夠體驗新水墨精神的部分,就是突破精神,按突破精神而言,應該是個人而言,突破的又是指在自身創作上的另一種改變,是因為今次的作品中,其創造模式,在創作的20年間,一直也未曾少用,是這件作品才找到適合的機遇進行試驗,而這一件作品就是第三件作品,”文化背景 : “空性””。


下一集就會是”由回顧"墨如何"展覽開始”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3-01-01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五回):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(其之一)由參展"墨如何"開始,來了解"新水墨"可否被定義嗎?


淺談新水墨(第五回)

淺談廣義新水墨定義(其之一)

由參展"墨如何"開始,來了解"新水墨"可否被定義嗎?


"墨如何"是今次在一月中參與展覽的主題,就如其名,是指"新水墨"應該如何,這次創作的方向是在展覽"墨化潛移"之後的探索,在最早期的創作"新水墨。遊",以及在展覽"墨化潛移"之後,在一系列創作後的分析,就開始進入到新水墨的問題,就是廣義定義下的三定義來進行探索,而今次在"墨如何"展覽中,就以創作及實踐來回應,這一個新水墨廣義定義下的問題。


展覽"墨如何",繼續是一個於新水墨世界中有趣的課題,一般創作而言,都是以個人的創作方向進行創作,或是按展覽主題的情況下進行創作。而筆者偏向以個人的創作方式為主, 而今次的作品雖然與展覽的主題相符, 但只能說是剛好巧合地與展覽主題相符。


因為在新水墨的創作過程中,由四至五年前,報讀新水墨課程開始,為的是尋找中式藝術觀,及後伸展到對新水墨定義的了解,而這一次展覽的機會,就實體化對該概念的執行,而上面提到這個四至五年前的過程,可以參考"新水墨。遊"。連結放在資訊欄內,有興趣的可以參考。


在了解下,新水墨定義的指向中,不難發覺新水墨的發展過程中,早已奠定了新水墨的基礎是何物和方向,早早由劉國松及吳冠中的年代中,所提及到的"革中鋒的命"及"筆墨等於零"開始,新水墨已經由形體上的內容作出改變,這點由兩句文字說明的理解上,己經走向多元可能性的方向,新水墨亦再非單單指,是談及新水墨的事情,而是指新水墨就是一種勇於嘗試的突破精神。(詳情可以參看"新水墨。遊",第五章,第二節的說明, 而’新水墨。遊‘’是有關接觸新水墨的首三年的所見所聞,以及由此而生,在新水墨的創作方向。)


之前於"默化潛移"展覽中的創作,是探索新水墨的定義,而今次的創作,是實踐對新水墨探索定義的階段性成果,是回應該結論於新水墨應存有的形態,所以作品名稱, 統一台以"新水墨三定義(廣義) "為基礎,以回應對該結論應該是如何執行,同樣為下一步自身的創作留下基礎。


今次展出作品一共三件,都是探討在新水墨廣義下的定義, 作品名稱分別是, 第一件作品,物料性:水性、墨性、紙性。第二件作品,技藝承傳:學院。第三件作品)文化背景:性空。而圖中顯示的,就是今次setup的概念圖。


觀者可能會提出疑問,這幾件作品都能夠稱之為新水墨嗎? 其實這問題並非只有觀者發覺,筆者進行這一系列的創作,亦都發覺同一個問題。 也許今次展覽之後,能夠階段性地回應今次的作品,是否納入新水墨的泛圍之內。下一集將會細看今次展覽的三件作品。


展覽"墨如何",展覽日期在2023年1月13日至19日,於大會堂高座七樓展覽館舉行 。詳細資料在資訊欄內,有興趣的可以參觀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12-10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四回):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”後.新水墨” (後篇-外在的表


淺談新水墨(第四回) : 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”後.新水墨” (後篇-外在的表達手法篇)


在展覽中,作品所呈現給觀眾的外在內容,都是經過藝術家思量而得出的結果,而”前.新水墨”和”後.新水墨”在外在的表達手法的這一個課題上,就出現了方向上與目標上的不同。


對於”前.新水墨”在外在的表達手法中,這一點的內容和處理手法,並非”前.新水墨”所關心的內容,因為著眼的內容是以技法上的鑽研,裝表是另外一門有別於”前.新水墨”的內容,所以才會指出,外在的表達手法並非”前.新水墨”所關心的內容。

對於”前.新水墨”在外在處理手法的內容上,即是指裝表的工作內容,”前.新水墨”可能只會就裝表的基本內容作出要求,其後都是裝表人員自身的要求,因為在裝表的層面上,已有一定的格式或條件是”前.新水墨”所跟隨的,亦有著另一套要求,同時亦非”前.新水墨”的藝術家,所需要兼顧的內容。所以在這些條件的分析下,對於作品外在的處理手法,由此至終,都不是”前.新水墨”所關心或者是需要處理的部份,不竟技法的發展才是”前.新水墨”的核心內容。


至於”後.新水墨”所關心的內容,不單只是在淺談新水墨(第三回)中,所重點談及的概念,而且關心的內容是包括作品由內在的概念,到外在展示的種種原素,都是”後.新水墨”的核心內容。而外在展示的種種原素,是指外在所有的元素,即是由展覽場地所見到作品的整體,每一個在作品見到的物料、裝置、以至是框架、什至環境或是燈光的要求等等,只要是作品呈現於展覽場地的內容,都是其關心的內容部份。

正因為作品的內容都並非單單以技法進行創作,而是以更多的要求和條件來對作品作出其概念的表達,通過熟悉且合適的手法呈現到外在,所以之前幾種"前.新水墨"的定義,都不適用於這個展覽的某一些作品之上。


而本節最後會以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,來分析外在的表達手法於”前.新水墨”和”後.新水墨”之間的最大差異,首先,”前.新水墨”部份就如本文初所指,外在的表達手法並非”前.新水墨”所關心的內容,所以沒有進一步分析的需要。而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,是如何展現”後.新水墨”於外在的表達手法中,所關心的內容。在作品中,並沒有什麼初步介入、中度介入或是完全介入的例子,只要是超越了”前.新水墨”的作品,都總稱之為後”後.新水墨” 。

以幾件在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作為例子,就能夠見到由”前.新水墨”進入”後.新水墨”的跳躍,由於本節的切入點是外在的表達手法,所以作品內在的概念等等就不加以閱讀,這一點可參考淺談新水墨第三回的概念篇。

正如之前的論述,由於”前.新水墨”著重技法的發展,所以對所有外在的發展,都會視為是一種突破,而展覽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,不少都帶這一種突破色彩,例如帶有初步突破性的內容介入,就是出現了由紙材自身物料上的併貼,或是作品本身的載體物料,以木板來代替紙材。接下來的作品,都是直接地介入而轉變了外在條件,其中一件作品在裝置過程中,出現了意外的裝置效果,而裝置過程中,出現了意外的內容非作品內容,最後亦被藝術家判定需一同要展出。另外,有裝置作品,以線伸廷至放在地上的鏡子,以一個組合的型式存在。亦有裝置作品,完全是概念性地以”新水墨”以外的手法,以及和”新水墨”接近完全沒有關係的物品來進行作品本體的創作,還有其他相約的例子就不加以論述。


如果在”前.新水墨”的條件下,這些都不能說是”新水墨”的作品,但在”後.新水墨”的理解下,展覽中接近一半的作品,都是在這樣的外在的表達手法下進行,這個數量,還未包括在淺談新水墨第三回中,概念篇所指的作品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8-20 (Sat) : "作品上的我和非我 和 意義網絡 (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解說)" 全篇 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6-11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三回):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”後.新水墨”(中篇-概念篇)

淺談新水墨(第三回) : 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”後.新水墨” (中篇-概念篇)


如果"前.新水墨"是以技法先行,那麼「墨化潛移」展覽中的作品,不少都是以概念先行,作品中並沒有刻意地勾畫出重理輕法,而是技法為前提所生成的工具,剛好是相反平齊地說,沒有輕重之分,而是先後之說,是”先理後法”的綜合,而這正好是反影"前.新水墨"和"後.新水墨"之間的分水嶺。

在此,筆者需先討論"前.新水墨"與"後.新水墨"之間最大的差異,就是在於"前.新水墨"著重先法後理為主,而"後.新水墨"則以先理後法為基礎,雖然在新水墨的發展中,都是以突破精神為主軸,但技法在這發展之間佔有很大和重要的比重,什至離不開是創作的主軸。

但"前.新水墨"在先法後理的創作上,出現了根本的缺陷,在此,引用《新水墨。遊》中的第五章第二節-觀新水墨發展 的時說法。

…要知道,技術和理論之間是有先後的關係,先後的不同,就會出現根本性的影響和差異,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分別是,理論是以思考為主,理論能夠創造多種技術的可能性,而技術以實踐為主,即第一理論支持了該技術之後,就會限制了新理論的出現,就如現今的新水墨,仍然推崇技法為主的情況一樣。…(注1)

以上面的引文,簡單地說出以技法先行,會限制了概念的生成,而相反地,概念先行,則能夠生成更多技法的可能性,亦因為這樣,成為了"前.新水墨"在其創作主軸中,來自自身最大的限制。


而"後.新水墨"則是由"前.新水墨"所生成的另一理論,重心則由技法為主軸轉移至創作概念為主軸,但對技法的要求是沒有壓縮,兩者同樣都是重要的原素,只是如本文第一段所指的先後之分。正因為創作內容核心的改變,由"前.新水墨"的先技法,後概念,或可能只是技法的實踐,到了技法的發展至極限時,就開始轉向成追尋目的性的"後.新水墨",就如《新水墨。遊》中,引用了梁漱溟在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,「人類文化三路向」的發展作為新水墨的解法,本文不詳解說兩種概念上的演變,請參考《新水墨。遊》(注1)。

而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中,就是見證"後.新水墨"這一個目的性的改變,展覽中的作品,創作的內容不再只是技法的執行,而是帶著同樣對技法的要求,轉移核心至以概念為主軸,在作品上可以閱讀的元素,不乏創作主題上的突破,內容不再只是傳統的山水、花鳥、文人、意象,或是系統以內的傳統內容等等,而是走向以藝術家為中心,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內容為主題,由生活、日常、所思、所想、哲學、個人感受、經歷、習慣等等,甚至單純以概念性藝術的創作之為主題。

當創作主軸改變成概念先行之後,其他因應概念生成的事項就會出現,如展示方式就出現了另一重突破口,下一回”淺談新水墨”就是”外在表達手法篇” 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4-02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二回)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”後.新水墨”在概念上和物料上的差異(物料篇)


淺談新水墨(第二回) : 由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看 ”後.新水墨” 在概念上和物料上的差異 (上篇-物料篇)


新水墨原先的概念,是進行技法上的轉變,從而得到突破的效果,而這一種突破效果就是新水墨中的突破精神,亦即是之前在”淺談新水墨”第一回中所述的"前.新水墨"。而到了筆者所指的"後.新水墨",技法的角色逐漸地淡化,取而代之是概念上的使用和物料上的可能性。

"前.新水墨"的說明定義先著重某一些條件,例如師承於某一流派,或是作品必須帶有水性、紙性、墨性的其中之一, 或是帶有某一些傳統或歷史元素下進行的創作,如果沒有則未能納於”新水墨”的範疇之內,而這些說明筆者都視之為新水墨的廣義定義,同時亦理解為"前.新水墨"的基本形態。有關對於新水墨廣義定義的說明 ,可以參考"新水墨。遊"第五章第一節。(連結放在上面)

而"後.新水墨"除了延續"前.新水墨"的突破精神之外,亦開始超越當時突破精神的其他限制和可能性,而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,就在於"前.新水墨"較為重法輕理,而"後.新水墨"則著重於先理後法,理和法同樣重要,只是先後之分,以及關心重點,轉移至放在概念和物料之上,這差異是主要的分野,本文先將交代,"前.新水墨" / "後.新水墨"在物料上的差異,至於概念的部分,將於下一篇文章第三回繼續。

那現在就繼續”淺談新水墨”第一回中所述,以展覽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來說明,"前.新水墨"與"後.新水墨"之間在物料上的差異。其實只需以《新水墨。遊》中新水墨的廣義定義的第二點”物料性”來分析,就能得出某情度上差異,但同時把這三點都套用到展覽中的作品之上,能作得出一個較全面的分析。

第一個定義就是歷史性,以「墨化潛移」場刊中的自我介紹,沒有參與者刻意說明是師承什麼或是跟隨什麼門派,即這展覽沒有受歷史性部份的定義所影響。第二個定義是物料性,即上述用作分析物料上差異的主要部份,當中作品必須包含了紙性、墨性和水性,才可說是新水墨在物料性的基本原則,展覽中不少作品仍然使用上述原則,但同時亦出現了多件脫離了紙性、墨性和水性的作品,如作品的載體紙材不再只是宣紙,塑膠彩的運用使墨不再是唯一,以至混合媒體的使用,亦出現整件作品為他方訂制品為展覽作品,即創作者提供概念由第三方制作的作品,都使這些定義不完全適合使用在這展覽之上。至於第三個定義是類別性下進行的創作,這一點雖然比較貼近創作者們的取向,卻又有異於創作者的概念因素,因此亦不適合於新水墨的廣義定義,在淺談新水墨(第三回)會加以說明。對於廣義定義下的新水墨,如果作品已經超越以上三點廣義定義的時候,筆者都把這一種狀態視之為"後.新水墨"。


對於物料上的差異已經在上文作出說明,至於概念的部分,並非”前.新水墨”所關心的內容,所以下一篇文章第三回,將會繼續在"後.新水墨"這個”先理後法”的課題上繼續進行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2-05 (Sat) : 淺談純藝術 – 一年後的” 意義網絡”如何存在於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1-22 (Sat) : 淺談新水墨(第一回)由「墨化潛移」開始再說"前新水墨"和"後新水墨"


淺談新水墨(第一回) : 由「墨化潛移」開始再說”前.新水墨 / 後.新水墨”


第一屆新水墨文憑課程畢業作品展「墨化潛移」(Inkception),已經在八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完滿地完成,在這個展覽中,能否使自身對新水墨的觀點帶來衝突嗎?對水墨和新水墨之間差異可有更多的啟發嗎?甚至能否為新水墨帶來全新的觀點嗎?


以上幾個問題對筆者於「墨化潛移」而言,都是正面的,而且得到一定的啟發和得著,按《新水墨。遊》第五節中所述,就筆者對新水墨的廣義定義和解說而言,新水墨就是一種突破精神,大約是五十年代至九十代發展的一種藝術運動,但是現今稱之為新水墨的創作,已經超越當時所指的突破精神,甚至內容是複合式的存在,難以簡單地作出新水墨的狹義定義。如果以這種概念來分析展覽「墨化潛移」中的作品,就會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(這點會在之後的文章繼續,本文會先談及於展覽所體會的現象),但是如果仍帶著過往對新水墨的認識而觀看這展覽,必定會出現疑惑,甚至質疑「墨化潛移」展覽中的部份作品,仍能算是新水墨嗎﹖因為這些都是” 前.新水墨”所沒有,姑且先以”前.新水墨”(50-90年代)和”後.新水墨”(00年後)之分作出不嚴緊的分類,在之後”淺談新水墨” 的文章中,將為這一點作出更多的說明。


為什麼會對展覽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會有這種懷疑出現,那先由展覽中的作品開始,整體而言,由作品中的表象內容與內在內容,已經存在多個可以受到”前.新水墨”所懷疑的位置,因為展覽中除了”前.新水墨”原初的突破精神外,亦帶來”後.新水墨”的多種不同性衝擊。例如在作品表象中出現多種非”前.新水墨”的處理手法,如物料上出現混合媒體、木板、非宣紙紙材的併貼等等,而這衝擊不只出現在作品的外在原素,同時也出現在內在內容(概念)的題材之上,如創作者所表達的內容,超越表象內容所表現的更深層內容,這些都是因為”前.新水墨”所沒有而使作品受到懷疑的位置。


而展覽「墨化潛移」的作品,不少都隱約帶著”後.新水墨”作品的外在處理手法,並出現了新舊交替的轉折點,以及用色上的轉變,同時技法上的取捨都和”前.新水墨”中的使用的手法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。另外,物料上的選取和多元可能性,同樣地為”前.新水墨”的定義帶來根本的衝擊。在創作內容上的更是另一突破,內容不再只是傳統的山水花鳥文人意象,或是系統以內的傳統內容,而是走向以藝術家為中心,以及他所關心的內容為主題,由生活、日常、所思、所想、哲學、個人感受、經歷、習慣等等,甚至單純以概念性藝術的創作之為主題。

上文所指的觀點,將於下一篇文章以「墨化潛移」內的部份作品進行分析與比對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2-01-08 (Sat) : "作品上的我和非我 和 意義網絡 (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解說)" 下篇 

---2021

- Youtube Channel 實踐純藝術 2021-12-11 (Sat) : "作品上的我和非我 和 意義網絡 (作品”…日夜… (29.1)”解說)" 上篇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