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文匯報 2014-10-14 (Tue) A31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(上)


文匯報 2014-10-14 (Tue) A31 文匯副刊 - 藝評: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(上)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4/10/14/YC1410140003.htm

每一個行業都總有不同的發展過程,經歷能夠探求到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,亦可能找到存在於行業間困難的原因,只要在該行業的生態環境由頭至尾走一回,會發現這些困難或問題不外乎都是這幾個原因。如教育提供就業者的數量滿足到行業需要嗎?行業經營者的數量足夠嗎?享用成果的受眾足夠嗎?行業的周邊配套完善嗎?投資者對業界所提供的支持足以支持業界生存?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上進行分析或是聯想,其實都只是初步的思考,還有更深入和更多的問題會在這些問題之後出現,或者現在就嘗試把這些問題套用到純藝術這一個界別的發展當中,看一看香港在純藝術(Fine art)的發展中,其實到達了哪一個位置呢?筆者嘗試以有限的認知來觀看和分析這個廣闊的純藝術生態環境,如有錯漏,請多多指教。
每年的六至八月期間,都是香港各藝術院校的畢業季節,由學士到碩士,估計每年的畢業生就有二百個人以上,假設這個數字只有一半的畢業生都從事這個行業,那個數字都有一百人,當然這個數量並不能反映是否足夠,但是把每年的人數類計下,加入藝術工作的人口為數亦不少。當然這一種估計未經科學統計,亦沒有考慮到畢業生能否成為藝術工作者,並且持續創作及發表。而要持續創作和維持生計一定有所衝突,但當中並沒有矛盾,不論畢業生能否以藝術創作作為主要維持生計的工具,兩者都能夠並存。因此,持續而沒有停頓的創作,並且在創作作品後發表,這已成為了藝術工作者的本分。假如當中的工作人口能夠持續地創作,在工作人口或每年新增的人口,應該能夠滿足業界,這個估計只是一個沒有科學根據,大膽而理想的假設。
至於在藝術行業的經營者,可以指向多個類別,如藝術教育、畫廊、社區藝術、藝術團體、展覽空間、以至商場活動、甚至大型的藝術展覽以至官方的藝術發展局等等。這些不同的空間有對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者需求,由於現在不同類別的經營者,對藝術工作者都有一定的需求,要求的藝術工作者類型亦十分之不同,所以筆者對行業每年的消化能力存疑,亦相信沒有可能消化到所有畢業生。但是單由行業經營者的數量來觀看,他們已經進入行業的發展期。而這個需求只是單由行業經營者的數量觀看,並沒有計算行業經營者的收支是否平均,以及所支付的費用是否足以支持藝術工作者生計的元素在內。
除了業界和藝術工作者外,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受眾,在本文的課題中所提到的受眾,指的是參觀展覽的觀眾、學習藝術的學生、藝術品收藏家、參與社區藝術的民眾等等。在這一個人數上估計是足夠的,但觀眾的認知仍在發展期,由於觀眾的認知和水平各有不同,以至觀眾的接受層普遍在於較易接受的某些藝術層面上,如普普藝術等。或者由藝術教育角度來觀看受眾對藝術的認知,以筆者自身的經驗,在香港傳統的教育下對藝術的認知來作切入點。在整個中小學的教育中,筆者未能把藝術這一個文字形象化的同時,腦海只有十分之抽象的畫面,什麼是藝術,或者答案會是畫畫或陶瓷就是藝術,不論內容是什麼,總之畫畫就是藝術。如果把字眼由藝術換成法律、醫學、科學,相信所有疑惑眼光都會消失,而且答案是肯定而且正確。筆者第一次正式接觸藝術的時間就是在純藝術學士學位的第一年,三年過後,對藝術這一種東西仍然十分迷糊,在一系列的藝術訓練後,對藝術得出的唯一或答案,或者就是「藝術就是某一層面上的不斷地提問」,雖然對於藝術的形象仍是那麼模糊,但不至於抽象得不能想像。假如筆者當年修讀了其他科目,那麼對藝術的印象可能仍然停留於藝術就是畫畫的階段。■文:謝諾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