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匯報 2015-07-14 (Tue) A31 文匯副刊 - 又來到了畢業展的季節 - 2015浸大視藝本科畢業展觀感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5/07/14/OT1507140002.htm
2015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,是本年度第一個藝術學士課程的畢業展。一般在藝術學士的展覽中,由於多數都是新進的藝術家,所以觀看的重點不是以筆者所喜歡的創作系列連帶關係為主,而是觀看他們在創作上的起點,這起點是指方向、內容、物料、手法的準確度,以至往後發展的可能性。在這畢業展中亦見到不少作品都帶有某一些共同元素,如日常生活、「輕」的這一種狀態,以至個人經歷及情感表達於作品中。展覽中是有不少作品都值得留意和細看,而這些作品亦把筆者吸引,往下的就來看一看這幾位藝術家的作品。
《碎片》+《自白》+《難以盛載》+《話窗》
連嘉希的作品《碎片》,把用作保護其他物品的泡泡布,做成一片片白色及看似易碎的薄片,加上在作品的自述中提到 「保護和被保護的角色變得模糊」,這使作品的閱讀性更為增加。先由泡泡布作為主體,連接到複製成易碎的泡泡布,借兩者之間的矛盾來探索保護和被保護之間的關係。這種關係之對立,就作品的展示方法不難發現,因為複製的泡泡布就是放在真正的泡泡布之上,反過來問,保護的為什麼會變成被保護的,是隱喻還是其他原因,作品中未能閱讀到。而作品如果能夠以透明而又易碎的物料做成,這種矛盾關係會更為突出,期待這一系列的下一件作品。
杜筠怡的作品《自白》,是一個聲音裝置的作品,在一個只能容納一個人的房間中,放置了一張,一張凳,一支麥克風和一個裝滿了水的透明圓柱體,透過麥克風把聲音的傳遞,轉化成水中的氣泡,杜氏借此為一種更新自我的修行。這是一件個人化的作品,但不難找到對大眾溝通的通道,筆者在對比作品和自述的關連時,聯想到的並不單只是自白,而是告解,這一點可能扭曲了杜氏的本意,但作為觀眾,在這一個環境和聲音透過水來形象化的畫面,第一觀感就像告解,把告解的內容具象化成氣泡並釋放出來。這點並沒有衝突,兩者都是透過聲音來傳遞一些事情,只是對象是自己或是他人。
梁麗雯的作品《難以盛載》,五張一組的水墨設色紙本,畫作的內容是香港一個特有的現象,因為香港的居住環境擠迫,把衣服晾曬在窗外,絕不是一件奇事,而且相當合理。但梁氏指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,晾曬的衣件中包括了內衣褲,本應是私密的東西,但是卻毫無避諱地晾曬在面向公眾的窗外,這一個位於私人空間和公眾地方之間的灰色地帶。雖然作品中沒有指出這種關係是對是錯是好是壞,只是展示了一個事實和使人關心的題目。但作為一個階段性的作品,它呈現出一個合適而又理想的狀態,也具有概念上和作品的應有質素。
陸家慧的裝置作品《話窗》,是一件由經歷主導的作品,陸氏在某一個房間中,無意中見到窗外的光投影到牆身上,自此再沒有見到這一個投影。這一組裝置作品的形態,相信是陸氏希望重組那一刻的景象,包括凳和位置,只有窗外的投影,借用了投影機來再次隱約地呈現在眼前。這一次無意的經驗下,陸氏期望透過作品尋找某一種曾經擁有的經歷,作品以一種輕的手法處理,起初還以為牆身上的投影是真,細看時才發現到這是投影出來的影像,筆者之所以喜歡這一種以「輕」處理的手法,是因為這一種模仿需要留意的是細節上的細緻。
透過作品 理解年輕人
這一次畢業展中,其實有不少作品值得留意和細看,只是以上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在第一印象就能夠吸引筆者的目光,由創作的路線、風格到思考的模式都值得留意和分析,如文初提到,作為階段性和起步式的創作,這些作品都帶有可延續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,而持續的創作可能就是藝術家們下一個面對的問題,這亦是不少藝術系畢業生所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。
在觀看學院的畢業展覽時,不時都會談到院校特色或影子,而在這一次展覽,類別方面可說是十分多元化,不論在主題、內容或媒體,展覽中並沒有單一化的創作類別或影子,這是有助於平衡藝術環境生態,而百花齊放本身就是這個生態應有的結構。同時筆者在展覽中,另一件所關心的事情,就是能透過作品的內容,來思考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所關心的事項、情緒,因為只有藝術作品才能夠具象地表達到內在和外在的情感,這些事情亦應該只有在藝術系的畢業展才能找到。■文:謝諾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